當求職者到某家公司面談某個職位時,通常會經歷什麼流程?
門口接待人員會引求職者到某個小房間,丟張表格要他填,
表格裡永遠都是那些四十年前就已存在而且沒變過的格式,
姓名、出身年月日、住址、籍貫...這時代還寫籍貫?要不要寫黨証號碼?
學歷、工作經歷...這些不是之前給的履歷表都有了,再寫一次幹嘛?那麼小一個格子能寫的比較詳細嗎?
家人1,2,3,4...要不要連祖宗八代都列出來?
興趣...幹嘛?要組社團嗎?有補助啊?為何不問宗教或性別傾向?
最誇張的是,應徵職務部門...求職者哪裡會知道啊?
這一張滿滿的表格裡,有多少上回提過的資訊?
除了這表格外,常出現的是些奇怪的、每家公司都不同的測驗...
工作經驗中印象最深刻的啦...
奇奇怪怪的幾何符號或數字的關連啦...
自認為自己的價值啦...
公司要我去拼命跳河時,我會如何啦...
這些測試的意義何在?
許多這類測驗前頭總寫著“請在xx分鐘內完成”,實際上呢?根本沒人管..
這些幾乎不能量化的測驗如何據以參考?若是職缺主管想要用的人,人事部門能依據這些測驗投反對票嗎?
這些測驗能據以理解某人是否是塊主管的料?
找人該是人事部門工作的一大部分,然而,由面談流程便可見人事部門的因循苟且、等因奉此、漫不經心...
與其收集那些書面上的資料,無法統計、歸納、分析、運用,
何不多花點心力在建立能有效運用的數位化資料?
終於,求職者寫完了,又等了半天,主管才姍姍來遲...
這不能怪他,實在不知道求職者會寫多久,無法先空出時間來...有些公司還得安排電腦做英文測驗,這更難抓時間...
主管可能這時才拿到求職者的履歷,開始看...運氣不好,差遠了,隨便談談,bye bye~又浪費一次時間...
當所有主管都在哀叫著找不到人時...
當專業分工越來越細,所需的資歷、能力需求項目越來越長時...
如何能快速的找到潛在的人選?繼而接觸、挖角?
甚至,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選,或者合格者都挖不動,也得盡快接觸資歷較接近的人選,
人事部門做得到嗎?
目前的人力網站做得到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